豆瓣和人力资源

关于豆瓣(douban.com),之前已经介绍过一次了。这个网站是我认为最接近我所理解的 Social Network 的一个例子。刚才上去,发现多了一个感兴趣的类别,就是“我上”(的 Blog)。感觉很好,推荐的几个我还没有添加的 Blog 也都是我符合我的口味的

然后去了一下豆瓣的论坛,看到有很多人都在为豆瓣出新的点子。其中有一个是提议豆瓣加上“人”的主题的,比如大家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可以是星星,也可以是草根。这个建议看来不是很可行,毕竟没有人愿意自己被人讨论的。讨论还好,但是如果最后演变成人身攻击,就不好收拾了。

其实,关于“人”的主题,可以有另外一种实现。比如面向企业和机关的人力资源搜寻,就可以充分利用到人的因素。首先,人是如何被充分定义的呢?一个人有喜欢看的书,有喜欢看的电影,喜欢听的音乐,喜欢访问的 Blog,还有这个人常住和去过的地区……人通过这些信息被充分区分开来。除了充分条件,还有一个过滤人的必要条件,就是这个人在各个兴趣爱好上、地区里所发表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公司,可以先研究自己需要的人才应该有那些感兴趣的事物、那些地区的经历和常住地,然后在豆瓣里进行搜索。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期内积累这样那样的兴趣爱好和地方经历。这样的方式,比直接通过传统的表现形式,比如简历和面世,可能更容易了解一个人,从而找到适合现有工作岗位、符合公司企业文化的未来职工。

关于做好事

24岁的最后一天,我还在忙碌硕士论文的事情。下个月,我就要去一个很好的工作岗位收揽我的第一桶金。即使在马拉松的最后冲刺的期间,我还能气定神闲地看看新闻、读读时事。于是早些前上网的时候,读到关于卢安克(Eckart Loewe)在广西农村支教的事情:

38岁德国人卢安克,22岁时来华旅游,爱上中国,于是到中国留学。从1999年起,他只身一人深入中国山村从事义务教育。2001年开始,更是一头沉入广西最穷最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广拉村,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只会讲壮族土语的山村,在那里他教导村童讲普通话、学文化。

因为无法加入中国籍,他在协助他进行乡村教育的“华德福教育基金”关闭了在广西的办事处之后,无奈返回德国。虽然他来自海外,但事情的重点是他所追求的事业。像感动中国的支教大学生徐本禹一样,这些志愿者的理念再一次冲击了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城市人。对于乡村支教,一部分人会有一个看法,就是认为自己目前所要做的事情是理想的前提,其中包括资本的积累和个人地位的完善。这样的想法,在安克写过一篇议论,叫做《启发老师的办学方式》里,是这么说的:

很多人会说,我先要挣钱,达到了一定的生活水平之后,我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那个时候往往是在人120岁的时候。这些人忘记的是:如果一个人做事的推动力不是钱,而是做的更好那种愿望,他做出事情的质量和价值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如果把先挣钱后才做感兴趣的事这个过程道过来,如果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个因为兴趣而做的事情在别人的眼光中就非常值钱。 第二步(另外去挣钱)就已经多余了。

这样的思维,在安克之前,我们已经读过很多。理想和物质,哪一个是动力,哪一个是补充,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又一定数量的人群,就像郑智化的《水手》所描述的“城市的柏油路太硬,踏不出足迹”,在两者之间徘徊。因为这两者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他们来说,是冲突的。收起报纸、关闭电视之后,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人无圣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阶层的困难,等着自己去解决。但是,这不是我们对淡漠理想的原因,而是一个目前来说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于先进的事迹,我们了解了无数件,感动过无数次。有很多组织和机构可以让人去参加,有很多志愿活动可以让人去参与,但是在参加和参与之前,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去面对。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那些乡村的孩子一样,处于这个问题之下的我们同样需要帮助。我们需要的不是“行善积德”的机会,而是更多的途径去帮助我们在理想和物质之间抉择。之前收藏过两个站点,一个是多背一公斤(http://1kg.cn),一个是捐献时间(http://www.donatehour.org/)。两个站点有个共同之处,就是聚少成多式的志愿活动。前者提倡每次出游背上不多的一份礼物,在遇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时赠予;后者是发布某个地区的近期活动,以便附近生活或工作的人了解,并志愿出一天24小时的其中之一加以参与。这两个概念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在理想和物质之间抉择的一个典型范例。

意愿是必要的,但是来自不同渠道的支持和组织和相关保护机制的完善可以让实现意愿的可能变得更加充分。比如,在意愿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嘉奖和低赋税鼓励各个公司成为优良企业公民,然后各个公司可以通过关联慈善活动和个人业绩来促进员工成为志愿者和募捐者。助人为乐,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体现。

发明与创造

刚看到的新闻,Google 开始支持专利搜索了。这个创意挺好,不愧是搜索引擎起家的公司。随便看看专利搜索的主页面,乱七八糟什么稀奇古怪都能申请专利,很有意思。不知道以后是不是还要学学 Youtube ,来个本周点击率最高专利排行?可惜的是,很多基本功能还很欠缺。特别是一些对于法律诉讼很关键的浏览方式,比如:按时间来排序。所以,随便玩玩就好。

随便搜了几个关键字,比如 applesunmousecat。比较有趣的关键字是 chinese,基本上返回的专利有两类:一类是跟吃喝有关的,一类是跟中文处理有关的。一个是粮食,一个是食粮。说起来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文学艺术什么时候追溯起来都那么博大精深。搜索到的结果其中倒是有一项让人听惊诧的,就是一个叫做 Chinese Typewriter中文打字机)的专利。惊诧之一,是这项专利申请于 1946 年。惊诧之二,是这项专利的申请人林语堂。说林语堂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可能有人知道《当代汉英词典》;说《当代汉英词典》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可能有人知道《京华烟云》。

从小就崇拜会发明创造的人,特别是这种又编词典又写小说的。不过看看另外那些手工笔划出来的专利,多数看起来还是很普通的。个别专利甚至普通到“震撼”的级别:为什么这种东西也能申请专利?!好吧,下面我也申请一项专利。当当当党,急速紫菜蛋花汤来了!步骤如下:

  1. 烧一锅热水,越滚越好。
  2. 打三、五个鸡蛋在饭盆里疯狂搅拌,越均匀越好。
  3. 将翻滚的热水急速倒如饭盆里!越快越好。
  4. 放入紫菜若干。

最后,凉一下就可以享用了。趁这项专利还没有通过验收,你是不是应该立刻下厨房去试一下?

Back To Canada

I came back yesterday. The flight time from Hong Kong to Vancouver seems to be much shorter than any of previous flights I had. It is probably because I had a great sleep in air and when I woke up it was just 1 hour to the destination. After a short stay in Vancouver airport, it was a short flight to Toronto city (Approximately 5 hours) and a 45 min drive heading to my final destination Hamilton.

The weather in Hamilton is much better that I thought. I was told it was snowing and cold few days before. Everyone is having final exams and the street is still quiet. Since I didn’t change my time zone to Beijing time during my trip, I didn’t have the jet lag at all. Still one month to go before my leave and hopefully everything is in good shape.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个星期的时间过的很快。过完这个周末,带上满满的行囊,带上即将完成的毕业论文,带上桂林米粉的余味,还没来得及体会闹市的喧嚣,又要踏上新的旅程。梧桐山的天,是胸怀开阔的家人;大梅沙的海,是款款深情的朋友。从梧桐山到洛基山,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一路缈缈白云,挥舞着手,是为我送行么?还是不甘离开的眷恋……

Break it and crash it, then celebrate.

8 months is a long long period to many people to wait, especially to someone who is impatient such as me. For those of you who have kept me posted, you probably know that I will be adjusting my watch to Pacific Standard Time in January – Yes, I’ve got a job offer there in April and the title is Software Design Engineer in Test.

Since then, I become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anything that has to do with software testing. For example, the top 20 replies by Programmers to Testers when their programs don’t work. It recalls me back to the good old days when I was a second year stud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When the time was up for each coding assignment,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explaination to the running time troubles people were hearing was the #1 reply in that post. (Why are you laughing? Was that you? 🙂

Dream is free for everyone and everyone can have it. But it is the begining of every pricelessness. Good luck to me.

回国

在郑州的头24小时,两件事印象比较深刻:

  1. 在转机时遇到一群准备回乡下的农民朋友。大家找不到座位所以就席地在各自的编织袋旁边。可能是太无聊了,一个年轻人噌一下从袋子里提出一个笔记本,然后他对隔壁大声方言到:“上 QQ 给家里说咱们在北京准备转机了。
  2. 因为手机有手写功能,父亲会发短信了,结束了若干年来只会打 OK 和 Yes 的历史。

明天回深圳,洗洗睡了。